查看原文
其他

随物生心,心生万物

王凯梅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2024-08-31

Pair



随物生心,心生万物 文 | 王凯梅

2020年下半年在倾盆暴雨中开始了。我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二楼展厅,这里是芬兰艺术家组合汤米·格伦德(Tommi Grönlund) 和佩特里·尼苏南(Petteri Nisunen) 展览《随物生心》的现场。我的眼前是一个铝板制成的细长条托盘,上面摆放着数不清的小钢球,铝板装在一个有电动线性驱动器的支架上,共同构成一个跷跷板的装置。跷跷板沉寂地立在我面前,其貌不扬,却将我和周围几个穿着明星同款网红时装的小妹妹们深深吸引住。跷跷板的沉寂并非静止,在一种隐秘的力量拉动下,先是位于托盘最前面的可以数得出来的一个、两个、几个小钢球,缓缓地滚动起来,紧接着更多的小钢球跟随其后,快速地淹没了前面的球,在某一个肉眼无法捕捉到的瞬间,跷跷板的平衡发生了转向,所有的钢球形成一个整体的同时共振,伴随着一阵金属与金属相撞的轰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了托盘的对面,跷跷板改变了方向。随之而来的,跷跷板又回到初始时的静默,直到位于最前面的小钢球又开始缓缓地朝对面滚动,一个、两个、几个…数万个钢球在跷跷板的两端来回更换位置,轰鸣与寂静交替登场。如果把小钢球的运动用时下流行的网络热搜语“前浪后浪”做个比喻,数不尽的钢球如同在演绎着人生海洋中芸芸众生的前仆后继,在不可逆转的引力的推拉中,以集体之势奔流不息,汹涌之势中谁还能分得清楚何为前浪,何为后浪呢?环视身边围着小钢球和跷跷板摆拍的后浪妹妹们,身为前浪的我顿然感到这浪花位置的讨论甚是荒谬。一个更恰当的比喻该是这大千世界的苍生百姓,在混沌无序中落足于此刻此地的空间状态,对海德格尔的 Dasein 包含的 Being-In-The-World 的释解,或许没有哪件艺术作品从外观至观念来得如此恰当。



物质波

Flux of Matter 


没有人强求艺术作品能够像科学家一样去解释世界,或者像哲学家一样去总结世界,但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能够具有打开观看者眼界,擦亮观看者眼睛,敏锐观看者感知的能力,在我看来,格伦德和和尼苏南的创作做到了。自上世纪90年代起,这对芬兰艺术家组合围绕简单的工业材料如钢球、铝板、铁丝、电机、电磁铁、扩音器、定时器等 展开工作。这些模拟时代(Analog)的技术工具,在两位有着建筑专业背景的艺术家的手中被剥离掉物质的技术属性,在特定的建筑空间内被转换成穿行在世界各地建筑物的钢梁和白墙之间触动人们感官世界的微妙体验。今年5月底,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以格伦德和尼苏南在中国的首次大型回顾展重启疫情后的艺术展,禁飞禁足的世界现状让展览的落地充满挑战。现场视频虽然可以帮助艺术家解决布展的问题,但作品存在于空间的现场感就只能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展厅中去感受了。对于一直以使用建筑空间为作品的场域和前提为创作特色的两位芬兰艺术家来说,2020年的远程参展的行动本身,无疑为两位艺术化视觉化地展现技术奇观的艺术家看待技术的实质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



轨道

Orbita



这让我不禁想到几年前曾在国内一个新媒体艺术大展上与这两位芬兰人的邂逅。我记得那是一个充满 AI 和 VR 技术,准备入侵未来的展览。透过满场弥散的激光烟雾,我在展览的一个角落里看到一只钢球缓缓地在一圈铁轨上自行运转,牵动球的动力来自地球引力和钢球与轨道之间的摩擦力,麦克风把钢球的运转声音录制下来,通过简单的扩音器传播出来,一球一轨道,宇宙的神秘运转仿佛都被聚入这些简单之物中了,看来,入侵未来或许可以从测量让钢球运转起来的轨道的倾斜度做起。格伦德和和尼苏南就站在他们的作品前,两位芬兰人因为我用一句芬兰语和他们打招呼,做出如释重负的表情,他们用带着歉意的口吻对我打趣道:“我们可能来错地方了,我们的作品都是反对高科技的低科技”。


流动的风景 

Pneumatic Landscape

如果从技术的高端程度走进格伦德和尼苏南的作品,那确实会是一种枉然,就像有人一定要揭开魔术师的道具盒,看到兔子就是藏在暗盒里,接下来又能做什么呢?在民生美术馆的一楼核心筒内,艺术家依照场地制作的作品《流动的风景》,无非是用风扇吹起的白色聚酯布,随着风扇的定期开和闭改变白布内的气压,白布流动起来,成为空中飘忽不定的风景。如果你一定要做那个绕在魔术师身后揭开兔子藏身处的实事求是的观众,那风扇就是让白布飞起来的玄机。或者,如果你愿意展开文学的想象力,和艺术家一起飞到他们北欧家乡的森林海边去,童话家和插图画家托芙·扬松(Tove Jansson)创造的姆咪谷中住着的姆咪一家不就是这样形态不明的白胖子吗?“你真得非常好看,毛茸茸,胖乎乎的姆咪孩子。“在这本世界著名的芬兰童话中,姆咪爸爸从不吝惜赞扬自己的孩子。如果艺术依旧有益于人类的存在理由的话,那我们还是不要去揭穿魔术师帽子里的秘密吧。苏珊·桑塔娜在她1966年的论文《反对解读》中强调感官体验在认知艺术中的重要性:艺术作品需要我们更多地去观看、体验、聆听。

电磁装置Electromagnet Installation



在格伦德和尼苏南的作品中,观看、体会、聆听更是调动全身心的现象学体验。二楼大厅内陈列的1997年的作品《电磁装置》,是从天花板上垂下来的装有电磁铁的八块喷砂钢板,每当观众接近钢板,流向磁铁的电流便会发出共振并波及到周围的钢板,一种微弱的电磁声在空气中传播开来。我有一个在音乐学院上学的儿子,在他练鼓的间隙我曾问他,音乐到底是什么?他用鼓槌轻轻点击了一下鼓架上的铜镲,金属镲如同点拨着排练室中的空气,发出悠长的颤音。儿子将食指抵在双唇前,做出一个保持安静的手势,头在空气中点了点,示意给我:这就是音乐。电磁波在格伦德和尼苏南的作品中,同样构成了在空间中传播的音波,这个简朴的电磁学实验在他们的作品中是如何转变为与空间共振的艺术作品的呢?

 

民生美术馆内白色钢铁框架的天花板和散布着黑色电源线的地板构成传播电磁波的可见空间。在接近和围绕钢板的身体转动中,我们方可听得见电磁波发出的乐声。我们走近退后的动作,近乎舞者的步伐成为用身体与作品发生对话的现场。在艺术的框架中,格伦德和尼苏南的作品回应了极简主义艺术的动态雕塑(Kinetic Sculpture)与戏剧性( Theatricality) 在特定场域表达的身体现象学。展厅里,有坐在地上的电线上自拍的观众,据说这是某网红带动的看展姿态,却不经意地确定了极简主义作品在特定场域突破个人与单个艺术品传统的定点透视的观看方式,而以戏剧性的现场感转变为许多观众集体的身体经验。对于艺术作品成为文化消费景观的认识,在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现代社会构建理论中,已经以文化资本的面目被赋予了审美、知识和技术性。或许,我们已经到了不能简单地指责网红展对艺术的消费,而应该把这样的一个庞大看展群体纳入用艺术擦亮眼睛的对象的时候了。


音乐盒

Music Box



而要实现作品中可聆听的境界,我们需要同时进入静默的状态。在格伦德和尼苏南的作品中,静默是同音波、光影一样重要的元素。展览上再现了艺术家2004年的作品《音乐盒》:我们被带入一个漆黑隔音的房子中,一个缓慢旋转的音乐盒发出的微弱乐声被隐藏于黑暗中的麦克风和扬声器传扬,给人声源在黑暗中四处移动的错觉。在隔音的黑暗中再多停留一刻,静默慢慢滋生出一种迷失方向的不安经验。黑暗给都市人罩上不习惯的静默,在长期萦绕城市噪音的环境中,静默是奢侈,还是恐慌?这是一个存在意义的问题。哈罗德·品特(Harold Pinter) 在他题为《静默》的剧作中提出了人类追求静默时遇到的最根本的矛盾:


我在沉默还是在说话?

我如何知晓?

我有可能知晓吗?


 

同无形的音波引发身体的紧张感开始,格伦德和尼苏南也会借力物理实验室,将大自然引入作品充当主角。借助地球引力,物理磁场,他们将美术馆空间转化成天气和天象的实验室。这一点,是北欧艺术家分享的共同经验,在冰岛艺术家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 ,瑞典艺术家组合马慈·贝格特、拉瑟·贝格斯特姆(简称B&B)的创作中都可以感受到。毫无疑问,大自然是带给这些北欧艺术家一切关于艺术、科学、人道主义思考的出发点,他们血脉中承传了北欧民族在同严峻的大自然艰苦斗争的印迹,和在历史演变中保持的对大自然的谦卑态度、敬畏之心。艺术在格伦德和尼苏南那里首先是一份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技能夯实的手艺活,同时也是一份可以分享和传递的知识领域。这个展览,艺术家本人在远离上海的北欧大森林,通过互联网传递给在中国的伙伴们,让对立的磁铁间不可见的平面能够显像的机关,让磁铁珠制抵御地球引力的机巧。如同展览的名字“随物生心” ,在美术馆中观看展览的观众在每一件作品前也会经历一场心生万象的洗礼。有的时候,艺术家就是魔术师,他们不仅具有擦亮观众眼睛的本领,而且还可以在你的眼皮底下变出一个新世界。

本文发表于《Hi艺术》专题栏目





关于作者


王凯梅
王凯梅,独立策展人,艺术写作者。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苏富比艺术学院当代艺术硕士学位,长期从事艺术、电影策划写作工作,创办有北欧影像节极地光影,2018年策划纪念伯格曼诞辰百年摄影展。在艺术写作方面,王凯梅关注具有个人风格的视觉艺术家与艺术史的关系,2020年与艺术史家Tony Godfrey合作出版英文专著《当代画家丁乙》,为国内诸多艺术机构媒体撰写艺术展览评论。






展览“随物生心”

自8月2日起开始售票
票价50元
购票请扫二维码👇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官方购票平台


夜间美术馆

8月2日起,每逢周五、周六,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文献中心、ARTsMALL、ARTsMALL Café)延长开放至20:00。


购票优惠条件

以下人群可免费观展:

身高1.3米(含)以下或6周岁(不含)以下的儿童(每位成人限带一位免费儿童);现役军人凭军官证或士兵证;残疾人凭残疾证;70周岁(含)以上凭老年证或身份证;医护人员凭相关执业资格证和本人身份证

以下人群可享展览门票5折优惠:
全日制大中小学生(不含成人教育、研究生)凭学生证


留言福利

每周推送留言获赞数排名前十的观众,
可获“随物生心”赠票2张。
* 于每周六进行统计赠票




Reading Recommadation
推荐阅读


① 正在展出:“随物生心”
🔗 未完成的交响曲——“随物生心”预展开幕
🔗 感知日常之物 — 格伦德&尼苏南
🔗 欢迎来到“上海民生现代实验室”!
🔗 策展人访谈 | 展览是一个高度压缩文件,需要观众来解压
🔗 来自策展人的一份随物生心观展指南
🔗 失序的共振
🔗 蹦迪不如看展,欢迎走进“夜间美术馆”!
🔗 走进民生美术馆,亲近“散发着金属寒光”的机械自然
🔗 艺术家专访 | 这对理工学霸艺术家组合,连制造浪漫都如此精确
🔗 Artist Interview | Grönlund-Nisunen

 MAA × 展览 系列🔗 MAA x 展览 | 聆听来自北欧的“声音”




ARTsMALL



美术馆 ARTsMALL 集结了各界的创意力量,将“古旧的”改造为“时尚的”,让“边缘的”成为“有趣的”,为“生活的”注入“艺术的”,抛掉当代艺术的“高冷”印象,在设计和创意中为生活带去丰富多元的艺术美学,实现艺术和生活的对话与融合。同时,也与艺术和文化爱好者们一起分享优质的文艺物件,希望艺术衍生品能让艺术从小众层面走入并服务于大众生活,做艺术与生活在设计中的联接点。 





ARTsMALL咖啡馆



ARTsMALL在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小小一隅,简洁的空间结构配合理性的色调,与美术馆“知白守黑”的空间理念相呼应。而四周栽满了鲜花与绿植的宽阔露台打破了美术馆室内艺术空间与室外自然空间的界限,正如同ARTsMALL所推崇的——“做艺术与生活在设计中的联接点”,也愿做各位看展时的小憩之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上海民生现代美术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